昌邑赵姓源流考

2020-05-17 07:33 阅读(?)评论(0)

昌邑赵姓源流考

 

  赵姓迁居昌邑,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有关,元末由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频繁。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战斗异常残酷,元军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失七八,已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制定了“移民屯田”的治国方略,一场历时五十余年的大移民就此揭开帷幕。

  昌邑瓦城《赵氏族谱》载:永富公于明永乐四年,由湖北襄阳府枣阳县道树庄十字路口老槐树底,奉文遣派到昌邑之西北乡瓦城村。始祖永富携二世祖凤飞、凤理来瓦城村,将兄弟二人安置妥当后,仍回湖北原籍。据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寿光侯镇赵家辛章村《赵氏族谱序》和高密前宋戈庄《赵氏族谱》载:明永乐四年赵姓从湖北襄阳府枣阳县道树庄十字路口老槐树底同时迁民的赵家先祖兄弟三人,长为子怀,妣周孺人,迁居昌邑瓦城;二为子建,迁往辛章(今寿光市侯镇赵家辛章村);三为子明,妣张孺人,迁往东方(今寿光市纪台镇东方村)。永富公在原籍族名子怀,亦未可知。

  凤飞、凤理兄弟二人分两甲,长曰一甲,次曰九甲,一甲户住村中桥东,即今瓦城东村,九甲户住村中桥西,即今瓦城西村。九甲三世兴,四世宁,五世龙,六世孝,瓦城俱有茔墓所在。三世仁兴一支从瓦城迁潍邑城南赵家坟庄(现称赵家文庄,属潍坊市潍城区军埠口镇)。七世祖庆大约在明宣德年间,由瓦城迁居昌邑南乡日阁庄。日阁庄以庆祖为始祖,庆祖生子五,三子四子五子失传。长子居日阁庄,次子训居南夏湾。训祖生子五,卿、相、臣、官、爵,五子分五支,长支、二支、四支多数居南夏湾,三支居日阁庄,五支爵祖迁居丈岭镇(现为北孟镇)石牛庙立村,至今已繁衍百余户四百余口,自立族谱,以三世祖爵为始祖,爵公十四世孙赵嘉顺任邓小平秘书,徐州工程兵学院常务副校长,总参高干学院院长等职,1989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是这支的杰出代表。各支均有少数同族散居全国各地,二支居住相对集中的村有:高密市井沟镇前宋戈庄,由四世祖江立村,现已发展成颇具规模的赵氏村落,自立支谱。江祖六代孙洪湈,约清乾隆末迁居阚家镇张家庄。一九零零年左右从南夏湾迁居陕西省富平县华朱乡东新八社、十社的赵氏后人现已有三百余口。二支还有居住在昌邑本市岞山镇孙郭、北孟镇的小王仙庄、东祝仙屯;太保庄乡的石坑村、孙家庄子;昌邑市城里;安丘市黄旗埠镇车埠村;以及汶上县,临沂市的赵姓。居住在省外的以东北的黑、吉、辽、西北的山西、陕西居多,他们大多在清末民初歉收饥荒外出。少数是一九五十年代后因工作外出,这部分人散居全国各地。

  最后修改于 2020-05-17 14:3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